大红鹰dhy8866




      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饮料零食成学生的“家常便饭”,一瓶含糖50克 ,如何给孩子减糖?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 ,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 ,食堂也要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就在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6-12岁版)》也再次指出,儿童长期选择高糖零食的危害严重,要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
      然而 ,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尽管学校、家长也深知孩子远离高糖饮料零食的重要性,但是现实中 ,真正要让孩子做到“减糖”还有不少问题和挑战。
      饮料零食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
      “自从学校旁边的超市关闭以后,大红鹰dhy8866同学放学后都到这里来买吃的了”,上周工作日下午5点多,在西城区某家社区超市里,记者注意到,不少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来到店里排队购买饮料、奶茶、巧克力等产品。
      记者用手机导航系统查询发现,该社区超市距离周边三所学校最远距离也不到300米。这也是孩子课间、放学后能够以最近距离购买到丰富零食的比较大的社区便利店。
      尽管是便民社区超市,但记者发现 ,超市里销售的食品以学生爱吃的零食为主:一进门右侧就是三台冰柜 ,两个冰柜里都是雪糕,还有一个冰柜里放满了冷藏饮料 ;左侧收银台前的零食架上挂满巧克力 、棒棒糖 ,正在结账的学生顺手又挑了一块巧克力。
      超市货架上,各种饮料也是主力产品 。“小学放学时间大概3点多 ,到下午5点多是中学放学时间 ,晚上9点附近中学生又下了晚自习”,住在附近的大爷告诉记者,这三个时间段超市里排队的都是学生。
      “除了这家超市 ,从学校往北过街穿过胡同就是一条商业街,就是路远点,但大红鹰dhy8866同学也爱去那里买吃的”,一名同学手里拿着一袋散装山楂丝和一杯咖啡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刚刚买回来的。记者发现,这名同学购买的山楂丝上本已洒满了白糖 ,买咖啡时他又顺手加了几袋白砂糖。
      当天晚上9点多钟,是附近一所中学下晚自习时间,记者再次来到这家社区超市,发现超市又迎来一天中最后一次销售高峰。超市里满是三五成群的学生,一名学生已经选了两瓶奶茶,又挑了一瓶饮料——这几种饮料瓶身的配料表中都有“白砂糖”。
      随后 ,记者在这家超市里数了数,其货架上销售的几十种饮料,只有两款产品属于无糖类型 。而在另一家大型超市,记者发现 ,这里的饮料品种更多,上百种产品各种口味琳琅满目 ,直接标注无糖的饮料也就两三款,其他产品配料表的第一项是“水” ,紧居其后的就是“白砂糖”了。
      一瓶饮料含糖50克
      “一听含糖饮料如可乐的热量约为140千卡,而一碗二两的米饭的热量约为110千卡 ,但是喝一听含糖饮料很难提供米饭的饱腹感,不会影响进食的食欲”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 ,含糖饮料中的糖可以迅速吸收,儿童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往往是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之一。而每天增加饮用一份(1标准杯、听、瓶)含糖饮料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1.6倍。
      然而,对于含糖饮料的这些健康威胁 ,孩子们几乎毫无所知,无所顾忌。
      其实,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首次提出对添加糖摄入量进行限制,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据了解,“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单糖、双糖或糖醇等 。“但日常饮食中大红鹰dhy8866不可能称出摄入的糖的分量”,撰写上述报告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糖分摄入的主要来源是含糖饮料、烹饪加工食物 、甜点 、糕点 、白砂糖、蜜饯 、糖醇等 ,其中含糖饮料消费增长是最快的 。
      据了解,我国的食物营养标签法规没有强制要求标注其中的外加糖分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判定一瓶饮料里含有多少添加糖?
      “很简单 ,看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就能判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碳水化合物来源只有糖和淀粉 ,饮料里的水不可能有淀粉,那就是糖了,碳水化合物越高,含糖就越高。
      有饮料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市场上一般含糖饮料含糖量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过13%。这也就意味着,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饮料 ,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50克 。再加上从日常烹调饮食中摄入的糖,很容易就超标了 。
      尽管目前我国青少年饮料消费的调查有限 ,但是马冠生告诉记者 ,他的科研团队在2008年曾在上海、广州 、济南、哈尔滨、北京西安和南宁7城市对9194名6-17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人均日饮用饮料量为715毫升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分别为81毫升、1151毫升和1229毫升。
      按照这一数字推算 ,被调查的中学生每天仅通过饮料摄入的糖就远远超标了 。
      “甜蜜”诱惑难抵挡原因太多
      尽管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发出减糖呼吁 ,但是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对于“甜蜜的诱惑”的确很难拒绝 。
      “好吃” 、“就是想解解馋” ,很多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这样说。尽管国家多个部门倡导“减糖” ,但是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自控 。
      “大红鹰dhy8866做家长的也没办法 ,孩子手头都有点零花钱,无法控制他们在外买饮料等零食”,多名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无奈的心情 。
      记者采访还发现 ,还有家长是被企业宣传所误导。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也知道饮料不好 ,因此平常总是让孩子多喝牛奶。然而 ,记者询问后才发现,她的孩子喝的根本不是牛奶,而是乳饮料 。
      在一家大型饮料企业的某电商平台自营店里,记者发现,某经典儿童饮品“AD钙奶”的配料表显示主要成分是水、白砂糖,不过是一款乳饮料。“喝乳饮料 ,也要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 ,范志红说 ,蛋白质含量越接近牛奶 ,营养越好 ,如果蛋白质含量只有牛奶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少 ,而且还含有糖,那不如直接喝牛奶 。
      专家建议
      各方合力须从儿童抓起预防
      “降低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马冠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控制含糖食品,特别是含糖饮料的消费,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少喝、不喝含糖饮料。
      “首先学校不卖含糖饮料 ,仅供应白开水” ,范志红表示 ,可加点大麦茶、柠檬水,只要没有糖、没有盐分就可以。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 ,减少含糖饮料的购买和饮用”,范志红表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 ,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就需要青少年时代打好底子 。
      “减糖也需要尽量少喝果汁”,范志红同时还提醒 ,市场有些果汁虽然没有添加糖,但是其自身糖分也很高 ,喝大一杯果汁有时相当于吃了两个以上苹果甚至更多的水果,看似挺健康,其实已经因为糖摄入量过高而增加了肥胖的风险 。
      “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推出了无糖饮料,但是作为更多的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将公众的健康放在首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表示,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98-6599000
      公司名称:大红鹰dhy8866饮料贸易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福建三明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大红鹰dhy8866饮料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大红鹰dhy8866饮料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98-6599000  公司地址:福建三明




        XML地图